聯系地址👩❤️👨:武漢市漢口北經濟開發區十裏棚特1號;郵政編碼:430311
實習監督咨詢電話🧔🏿♂️: 027-61841777
船員培訓報名咨詢: 周老師 027-61840720
學歷招生咨詢: 王老師 027-61841753 投訴監督舉報電話:027-61841789
© Copyright 2020 意昂3平台 版權所有 鄂ICP備40810654號-1
日前🚶🏻➡️,教育部印發了《關於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製度建設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和各職業院校全面啟動教學診改工作。之前,經過兩年的試點探索,職業院校對診改製度的思想共識逐步凝聚,理論研究不斷深化📸🌖,改革實踐成效初顯。但是🧔🏿♂️😊,在試點省份的現場調研中發現🤸🏼♂️,受思維慣性影響🙁,項目管理🫷🏻、運動形式、迎評情結仍不同程度存在於部分院校的診改工作過程之中,製約了其實際進程與成效👨🏭。因此🫶,激發診改的原動力,保證製度建設知行合一,仍是當前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需要認清和解決好的關鍵問題🥀。
克服項目思維,形成診改合力
過去一段時間,國家推出了示範校、骨幹校等一批項目,推動了高職教育快速發展🤜🏿。政府支持與院校承諾的動力組成,對項目推進約束力強、對思想禁錮沖擊力強,高職院校借勢發展,集聚了優質資源,積累了辦學經驗👒,同時也習慣了“用項目推改革”的思維方式。然而,現在的診改,不是項目建設⏸,而是紮根學校的一次理念變革和製度建設🧚🏼,其核心是自主、全面✭🈺、常態化👎,其動力源是內生的、全程的、持續的👩🍼,其成效在短期內難以用顯性指標測量✊🏼。因此🧉,項目化思維方式在推進製度建設中並不可取👩🏽🍼。
所謂形成診改合力,就是對原有的內部質量保證製度體系的診斷、繼承和改進,使相對分割🦹🏼♂️、孤立的質量管控措施網格化🍬、矢量化,最終形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合力。職業院校構建內部質量保證製度體系,可以從建立一個平臺、架構兩線監控、實施三級管理、構建四維評議的路徑出發。其中⚁,一個平臺是基礎👃🏻,通過加強和拓展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,完善平臺數據的采集、分析和預警功能🩷,提升學校教學運行管理信息化水平👦🏼,為決策和評價提供數據參考🗄。兩線監控是途徑🚶➡️,通過架構質量生成和質量控製兩套系統,形成協調配合的兩線監控網絡,為內部質量問責機製創造“對立面”。例如,在質量生成線上有“教務處→系部→教研室→教師”,在質量控製線上有“數據平臺→教學督導→教師自評→學生評價”。三級管理是組織保障,通過建立學校👶🏽、教學單位、教研室等三級質量管理機構和標準體系🙋,形成“時時🚣🏽🧑🏻🦽➡️、處處、事事”都有質量標準和質量負責人。四維評議體現質量保障的多元主體,包括四類問責機製💆🏿♀️,如董事會🤳🏿、理事會、工會構成的內部問責,在校生👮🏿、畢業生構成的用戶問責👨🏻🦼➡️,家長、用人單位🧜🏼♀️、主管部門構成的外部問責,以及第三方評價組織構成的社會問責。
避免變成運動,增強診改持續力
診改是高職質量發展的一場革命,強調自發、自主🤾🏽、自適🛋,不是一次質量運動🧑🏿🚒,更不是一場質量宣示。在方案確定過程中🚶🏻♂️,有些院校“跟風走”,省裏怎麽安排就怎麽幹🚁🥦,省裏沒有安排就觀望不前,使診改工作失去了自發性和自主性🙆🏽♀️🕥;還有些學校“隨風擺”,等✉️🤏🏽、靠試點校的“成熟方案”“成功經驗”🪚📅,認為試點的肯定是先進的,忽略了工作方案的自適性。在製度建設過程中,有些學校把診改看成一場運動♿️,強調發起人和推動者作用,將書記、院長推到製度建設的最前端🧚🏼♀️,造成人治大於法製。誠然🔒,這些運動式的做法可以使診改快速上馬,但一定是不可持續的。
持續發力🥇,就要遵循系統論👨🏽🎤、“PDCA循環”等理論基礎,實現螺旋上升的質量診斷🦻🏼、質量改進、質量提升和質量發展。如何保證診改製度建設持續發力🌓,又不因為“疲勞效應”影響效率📠👨👦,需要堅持三個結合。一是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,校本實施方案的製定應尊重教育邏輯、產業邏輯,更要結合校情👍🏿、學情從實際出發,切忌“從眾—拿來—掛墻上”。二是導向性與激勵性相結合,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製度建設要考慮全局,更要突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和核心環節,並要投入相應的激勵政策🏬,引導全員統一認識共同推進。三是動態和靜態相結合,學校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製,經歷著“製度-機製-能力-文化-行動”多個階段,需要以基本學製、學年和學期為時間坐標👳🏽♀️,及時總結問題,更要感知成效👩🚒,堅定全員質量發展的信念👆🏿。
摒除迎評情結,激發診改內生動力
診改製度建設啟動後,學界就展開了關於評估和診改區別的討論,且在內生性與外在性🚶🏻、主動性與被動性等方面形成了共識🫃🏻。辯證地看,內生動力激發和外部壓力傳導始終是不可剝離的📰。高職院校傳統評估通過外部壓力推動內部改革🫶🏼,這在質量保障的初期是正確的🧖🏽♂️。但是,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,通過激發內生動力、診斷改進👨🏿🎨、提升質量來支撐外部的評價和問責,將成為職業院校適應“管辦評”分離、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。因此,學校不可用迎評的方式應付復核🐣😄,也不應盲目排斥外部評價,而應該把復核、評價的關註點放在檢查自己是否具備自主保證的能力上,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。
內生動力,是職業院校質量發展的源泉🔟。新形勢下,職業院校質量發展的動力組成從外部問責轉向內部自願問責✝️🕵🏻♀️,學校、部門、專業🧑🏿🚒、教師👱🏼、學生形成“動車組”🏋️,教學診改才能“跑得穩、跑得快”。其中🏄🏻,學校抓文化,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,加強保障和激勵,創造製度運行和孕育質量文化的環境🙆🏼;部門抓運行,設計“時時⏰、處處、事事”的質量標準和製度,運行製度形成機製,持之以恒形成能力🛀🏻🤦🏿,支撐學校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;專業抓服務,專業服務產業發展🐥,教學服務學生發展🫎,課程內容支撐課程目標,課程目標支撐人才培養規格,人才培養規格支撐崗位需求⏸;教師抓課堂🎾,以教育教學為中心,立足本職崗位🚖,建立自己的質量標準,使課堂教學支撐教學目標;學生抓動力,要通過提高就業崗位供給質量,形成競爭機製🏰,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,還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特征,因材施教、靈活考核,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🫳。
診改製度不是證明高職質量的權宜之計,其建設過程必將是持續的、長期的、發展的。轉變項目化思維、改變運動化方式、克服迎評化情結🙍♀️,做實培訓使質量意識變被動為主動,用好平臺使質量表征從主觀到客觀📸,完善製度使質量體系從零散到系統,形成機製使質量提升變一時為日常,診改就能形成合力🛌🏽、持續發力🤱🏿。
作者:孫輝 ,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意昂3教務處副處長
來源🏚:《中國教育報》 2017年10月10日11版